关灯
护眼
    厨房里,饭桌上一家人吃着早饭。

    孩子们脸上的神色不一,总体来说,都是高兴的。

    杨永安咽下嘴里的玉米馍馍,对张氏说,“他娘,今天我们再上一次山,再多捡一些柴火回来吧。”

    张氏一只耳朵听着,回答道,“行,今天我还是个你们一起上山。我带着孩子们捡柴,你就把柴搬回来。”

    杨永安认可了张氏的说法,“就按你说的办吧。”

    雨季里,一家人都忙坏了,吃饭的时候也不会多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现在有空闲了,不着急做事,就多聊了两句。

    张氏先开了头,“他爹,依我看,这几天又能挣不少。”

    杨永安接着张氏的话说下去,“是呀!这有牛车的就是不一样。村里六十多户人家,起码有四十户的人家都是用他家的牛车。这简单的算一下,一户二十文,就是八百呀!”

    张氏也是一脸的羡慕,“是呀!就这几天,这活儿可比上山来的容易呀!”

    张氏说的话也在理,一般来说,雨季里一般来说,一家人大概才有二两银子的收入,少的可能只有一两左右。

    赶车的杨大爷能一个人挣这没多少,可是少见的。

    他们今年还是运气好,得了那么多的木耳,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收入。

    比不上杨大爷家,轻轻松松的,赶赶车就能挣不少,可比他们上山挣的多了。

    而且人家上山还不耽误,还不知道要挣多少呢!

    杨永安就没有那份羡慕了,这也不是羡慕就能得到的。

    他们以前还没分家的时候没买,更何况现在已经分家了。

    这各家有各家的营生,他们家的条件虽然不是顶好的,但也不差。

    就算是刚分家,家里也没有吃过玉米糊糊。

    这么一琢磨,杨永安心里就更平静了,对张氏说,“他娘,这事我们是羡慕不来的,买一只牛再配一副车架,加上去衙门登记一下,起码要三十两银子。村里最好的水田都才十两一亩呢!”

    杨永安看张氏的神色缓和了不少,继续说,“再说了,杨叔家两亩旱地,家里也只剩下这老的小的,就指望着这牛车过活呢!你看他们现在挣得多,可还是要用钱买粮吃。”

    张氏也就是随口一说,其实并没有多少太大的想法。

    杨雨薇在一边竖着耳朵的听,连饭也没有吃多少。

    根据杨永安和张氏说的话,杨雨薇分析了不少。

    她现在所在的村子还是比较大的,一共有六十多户人家,古代农村都是大家庭,所以一家子有不少人,算一算,他们这个村子大概有四五百人。

    可以想象,加上田地和住房,最多有一千亩地。

    当然,山林是不计算在内的。

    就这段时间来,她将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发现村里人的条件都比较好。

    单看这雨季的收获,应该就能让一家人紧巴巴的过一年了。

    杨永安和张氏的话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就过去了。

    早饭就这样结束了。

    之后,一家人分工合作,开始了一天的活计。

    杨雨薇又被关在了家里。

    至于昨天捡回来的石头,被张氏收了起来,放在了屋子里的地上,方便杨雨薇玩。

    但是张氏想不到的是,杨雨薇捡这些石头回来的目的并不是拿来玩的,只是想在家里铺一下路,仅此而已。

    所以,被关在院子里的杨雨薇又无聊起来。

    不能出去,在家又无事可做,想睡觉也睡不着,可不是磨人嘛!-_-||

    就这样,杨雨薇在家发了一整天的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