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三章书房议事(二)

    宋战天猛然站起来欢声道:“天下无永世无争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父亲所讲自杨广登基后虽四巡天下威慑四方,欲作千秋大业万世功绩,以此来表示其可比秦皇汉武而彰显一代文武帝王本色,理想虽好,可是不立足实际又极尽穷奢,国家腐朽不堪,阶级矛盾突出,由一斑而窥全豹。一味的追求极盛必落个惨淡收场,将来各层矛盾激发,天下将再次面临大乱,而群雄并起,谁能乱而取之,才能问鼎中原逐鹿九州。试看天下有实力争天下者,我宋阀可说是其一,宋家世居岭南,经几代人努力根深蒂固,虽从形势上看我宋家居南望北困难重重,但是几经变迁我宋家如今又如何?”

    宋战天说完看着宋缺、宋军等人?

    宋缺不由回想起往事,自执掌宋阀几十年,竭尽心力,把岭南经营的像钢桶一般,就连当年扬坚的三十万大军横扫南北,但征讨到宋家山城的城下之时也是对雄岭之的上的山城望而兴叹,杨坚的兵力虽然是宋家的十倍,但是若想攻入山城却并无良策,只能举兵顺着近千阶石梯而上猛攻,如此显然无法发挥兵多将广的优势,如此三十万大军面对山城地势险恶的地势只能分散各自依地形进行战斗,所有战阵和经验都被抛下,人多势众的优势荡然无存,而岭南各部却习惯于山地作战,熟悉地形并依的利地势和石阶上部左右防御工事轻松将来犯之敌击杀于山下,如此高的距离,轻便的攻城器械起不到作用,而笨重的器具又难以启运,无奈之下的扬坚只能命令三十万大军团团的将宋家山城围了一个水泄不通,断绝宋家山城的粮食以及饮水,企图使宋家孤立无助不战而降。

    可是持续一年后,扬坚震惊的发现宋家似乎根本就不惧怕这种方法,山城之中似乎储备了极为丰富的粮食几用水。不但没有伤亡,反而一个个精神抖擞,战意昂然。再看他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在这一年里不但死伤残重,花费巨大且个个疲惫不堪,哪还有一丝精锐之师的形象。生死存亡之时,岭南所有少数民族各部均听从‘宋阀’号令,齐心协心下更是将所有力量紧紧的凝聚在一起,而这些少数民族中不时涌现出许多足智多谋之辈,为了击退隋军而无所不用其极。岭南各民族大多生活在大山之中,对周围的环境熟悉的不能在熟悉,奉行不停变换的游击作战方式牵引着隋军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将丛林生存的技能和智勇本色发挥的淋漓尽致,从来就不与大军正面交锋。领兵的将领又不敢深入追击,多次的交战使岭南本来还有些松散的杂牌部队,硬是在战火中炼成一队队精锐之师,而杨坚哪三十万大军却是被折腾的苦不堪言。

    杨坚本就是一代雄才,看到如此情况,只能心中暗叹,知道事不可为就另行计较,想及北方刚定四夷混乱且内部还有许多问题,而南方地形复杂刚刚收复的南方各地也只是表面相安无事,若是此次在岭南损兵折将,也许刚刚打下的诺江山一片大好形势将由此而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杨坚考虑了各种情况,此行征南看来彻底无望后,迫不得已下扬坚为维护刚刚打下来的天下统一稳定,没有带一兵一卒,亲自前往宋家山城找宋缺谈判,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隋军撤离岭南,岭南被划入宋家势力范围,只占领一些战略比较重要的城池。同时宋家向大隋称臣,但是无需朝贡,更允许宋家有自己的军队,当然步兵不得超过三万,骑兵不得过一万,封宋缺为“镇南公!”此战也成了杨坚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宋缺想着往日的辉煌,似乎又回到了那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时代,不屈的心志如被大火燃烧,汹涌澎湃焚天裂地!

    “阿爹难道认为杨坚攻不下我山城只是因为我山城易守难攻吗?”宋战天看着端坐在上首的父亲道

    宋缺、宋鲁、宋智、宋刀都凝视着宋战天,当年的大战他们都是主力,现在经宋战天反问,显然不知道宋战天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多次接触知道宋战天的心中总有诸多奇思妙想,众人不由用迫切的目光看着宋战天,希望能听听他有什么新颖的想法。

    宋战天将众人的神情尽收眼底,顿了顿接着道:“纵观历史,无不破之要塞,我山城能经杨坚三十万大军一年之久,城坚地险功不可没,总的来说其因有二;一是还是我山城内有人可用、有粮可食、有器可使,有钱可赏,储备丰富,能自供自足,这四项极为重要,此乃兵家之‘天、地、人’三者之利;其二是杨坚虽然用很短的时间横扫南北一统江山,看似威临天下势不可挡,这只不过是杨坚借了天下的大势才能顺风顺水如此迅猛,时势比人强终成一代霸业,但是快速的一统天下其内部就会不稳定隐患重重,杨坚亲自领兵至岭南若败可谓内部立即纷乱因此反受其害。此乃大势反在我,在此大势之下二者都于我有利才使我山城不破的真正原因。”

    宋缺,宋智、宋鲁和宋刀三人无不动容,惯性的思维局限了他们的思路,几十年来还从未深层的意识当年一战还有这么深的道理在里面。

    “此二者四项也正是制约天下大势走向的根本所在,若我宋家一面广积粮、大量开垦荒地、兴水利、减赋税、开发商业、鼓励生产、鼓励生育;一面严制度、大量培养人才、招贤、纳流民、振兴经济等,励精图治、重振民生、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全民自强意识,难道这样还会制约于天下这错宗复杂的形势吗?治大国如烹小鲜,待几年后我岭南兵强马壮、农民富裕、拼搏自强,到哪时天下还不是民心所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