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最好的养生是做一个天真的人

  “小雪”之后就真的入冬了。

  小雪前夜,苏州开始降温。二十四节气过到这一个,整二十。还有六十多天,就是春节。

  天地暖寒交替间,光阴一往无前,一年所剩无余。盘点当下,不知你会如何结算这一年的得失……

  “小雪”节气间,西北风吹来,气温陡降,进关内向南,黄河两岸,冀北、鲁中、苏皖或都可能迎来今年入冬的初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明代有一本讲天地生物的科普读物《群芳谱》,书中形象地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古人们已经相信所谓气象万千,非天所独为,而是天地共同交互。

  “小雪”时节的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也就是说,古人们相信从“小雪”始,驾临人间的天之阳气从此回而向上,不再落地,而大地孕藏的阴气则深沉下潜,不再升腾。

  从此时起,这一年春夏天地阴阳融汇,滋养万物生长的盛况休歇下来。天地间阴阳不交,万物收藏起生机,安度寒冬,静望新年。

  小雪节气,冬季养生当始。扶阳养正,恰逢其时。

  养生,在中国儒释道圆融的文化中目标其实不一,或有为“无量寿福”的,或有为“慈悲放舍”的,或有为“自强不息”的。

  细细想来“养生”这两个字,也真有中国人的文化深邃与玄妙。“生”这件事,并不是随命而自竞天地,是需要“养”的。

  我生过一场重病。无菌隔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做,就拿了本《黄帝内经》来读。书里描述黄帝的一生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觉得真是生而非凡。

  后来读一本中医释义时,看到颇有深意的诠释,说每个婴儿都是手握着拳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个拇指扣向掌心握拳的下意识的动作,其实如有神佑——拇指压住的是心经上的少府穴。心藏神,扣住心穴,神气不外泄。所以这般说来,每个婴儿的来临,都是“生而神灵”。至于后来,这个握住神气的拳头还是会慢慢松开,因为手里想要把握的太多,把握权力,把握名利,把握爱欲,想要拥有的太多,最后连拳都握不起来了,撒手老去,摊开掌心。一点儿神气也不存了。

  弘一法师闭关辟谷,然后写下自己全部的方法、体验和心得。一天一天减少食量到只食一碗粥、九粒花生,咀嚼36下咽下,觉得仅有这些都饱美。然后再慢慢回复正常饮食。

  我没有体验过这种方式,因为觉得心性不够,自觉没有大师闭关辟谷的初心。但是一击而中内心的是:我们的身体里也许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2009年,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班。北大百年讲堂里有国学大课。也是那年初冬小雪时节,贯通儒释道的国学大师叶曼先生讲《道德经》,是年,先生九十五岁高龄。近千人大课堂,学生先于先生到,然后开始琅琅读书。先生坐轮椅轻轻进入课堂,轻盈。全体起立,向先生深深鞠躬。

  先生说:请坐。

  满座更有侍立者满了三面墙。

  先生开讲《道德经》。一夜讲了一小节,用先生近百岁的生命。“……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原来肉身是营,内中是魄。如若营营役役,魂飞而魄散。

  我一直觉得如果以“养生”的名义,只为贪生怕死,那总是心无光明,诸法非法。

  “养生”这所谓“生”,是生命的源起,是“生而神灵”,是赤子之心。

  最好的养生是做一个天真的人。

  初冬蔬菜总汇

  酝酿小雪节气专题的时候,我听Olivia聊起了她前文中思考叙述的“养生”观点。我突然被她所思考的“养生是做一个天真的人”的那份赤子之心感动,所以,我在主创这期内容时,想到给孩子做一份轻餐。

  “蔬菜总汇”是我选用一些具有温补食效的蔬菜,运用我在法国丽兹饭店精修时学习掌握的方法做的一道菜。

  学习时第一次身处其中的,吃到米其林厨房出品的一道“蔬菜总汇”,口感是惊艳的。在我们惯有的观念里,“蔬菜总汇”就是蔬菜杂烩。其实,米其林厨房的老师告诉我们,不同的蔬菜用不同的烹饪方法,然后同时出现在同一道菜肴里,这样味道互不干涉,却又相辅相成。让我对蔬菜的做法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仅是应用所学,做了家庭容易操作的简洁版。在米其林厨房,即使是一道“蔬菜总汇”,也需要数小时去制作。每一种蔬菜都历经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我们作为料理者,要有珍惜自然的四时之心,要有体会成长的五味用意,即使是蔬菜,每一味都应该被尊重地保全自己独有的美味。

  所谓天真,就是万物本来的样子吧。

  【食材】

  芦笋:200克蕃茄:200克荷兰豆:200克茴香根:200克蘑菇:200克小胡萝卜:2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