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虎穴才得全尾反,龙潭又要遇潜蛟。

    桃花本赖春风意,云梦惊涛雨潇潇。

    且说陆英经十余日来至江州寻阳城,不敢暂歇,入得城中寻师门暗记一路追李玄阳踪迹。

    在一处道观之中,陆英见到师父,询问得知李玄阳受太傅委命,前来荆江之地暗访北汉密谍谋刺荆州刺史桓仲子一事。陆英方知桓仲子领十万大军兵围襄阳,却在营中离奇受伤,如今已返回江陵,命不久矣。

    谢太傅怀疑荆州刺史万军之中遇刺,乃是北汉元象宗所为,故派遣李玄阳秘密来荆州探查。

    言毕公事,李玄阳问道:“华亭,你可知此地有何名胜、人物?”

    陆英答道:“寻阳城北倚大江,东靠鄱阳湖,南望庐山,名胜当然属庐山为第一。人物嘛,前荆州刺史、长沙郡公陶侃后人陶渊明诗文绝佳,当算一个吧。”

    李玄阳笑道:“庐山之上有一慧远和尚,乃是被汉主蒲刚奉为座上宾的道安大师高徒。他来自江北,当熟知倒虎山能人异士。如今在庐山兴建东林寺,讲经说法,开宗立派,隐隐有江南第一高僧之势,你竟不知?”

    陆英也笑答道:“慧远大师之名,徒儿自是知道。佛图澄之后,中土佛教以释道安为首,蒲刚攻下襄阳城,第一件事便是恭请道安大师入长安,对其礼敬有加。

    “释慧远乃是道安大师衣钵传人,最得青睐。早年追随道安来到襄阳,襄阳被围之时,奉师命南下江州。渡江以后,倡论修“净土”,信徒颇广,如今已成净土宗鼻祖。难道师父要去拜访他?”

    李玄阳挤挤眼睛笑道:“为师就不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去,务必打探清楚,倒虎山有何人能神不知鬼不觉,于万军阵中刺伤大将。”陆英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师父的“不负责任”,只好无奈地应下差事。

    江水南折向庐山,鄱阳湖上倚东天。

    武昌黄鹤白云里,建邺台城烟浪边。

    第二日,陆英出寻阳城,南行至庐山西北脚下,但见峰峦叠巘,云雾缭绕,延绵百里,风光殊丽。到得东林寺,见殿宇禅堂皆新近草创,并无多少沙门在寺中修习。

    一问才知道,寺庙尚未完工,慧远大师暂时寓居里许之隔的西林,今日早间独身入庐山悟道去了。

    陆英一路登山,见山泉飞瀑,古木参天,奇石怪岩目不暇接。上至山顶,竟豁然开朗,群山环抱之中,有方圆数十里平原旷野。

    此地下临深谷,坐落峰顶,直如云中之城。陆英游览美景,探寻幽迹,却并未见有寺庙殿阁。

    当日天渐晚,他山中独步,隐隐听得远处有钟声传来,想是山下僧人晚间礼佛。月黑雾重,道路难辨,陆英山中休憩一夜,待得晨间继续翻山越岭,往泉深林密处行去。

    待东行二十里,前方飞瀑轰鸣,断崖突兀。陆英寻路下至山涧,仰观峨峨高山,感受飞流倾泻,顿觉浑身沁凉,炎炎夏日中暑气全消。

    走近瀑布,见潭边石后有一半百老僧,身着缁衣,脚着麻屩,正默诵经文。听到陆英脚步声,僧人也不回头,缓缓道:“小友远来,不知何所见,何所求?”

    陆英恭敬一礼,回道:“所见至善,夫复何求!”

    僧人道:“何为至善?无求何来?”

    陆英又答道:“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果净土皆是住色生心,佛言当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以无求。”

    僧人起身回首望向陆英,笑道:“小友年纪轻轻,倒是颇熟佛经。若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何言善与不善?可知念由心起。

    “世人愚顽,造孽深重,贫僧惟愿以净土佛国感召鲁钝,以三世三报劝化罪孽。所倡人有三世,业有三报之论不过为愚夫愚妇生起敬天畏罪之心。小友言语犀利,何必刁难出家之人……”

    陆英再次施礼,谢罪道:“大师见谅,在下一时好胜心起,徒逞口舌之利,绝无诋毁大师的念头。大师当世高僧,发宏愿度化世人,晚辈陆英钦佩不已,谨受教。”

    这僧人正是慧远,被道安大师寄望光大佛教,弘扬道统的高僧大德。只见他面目慈祥,回了一礼,笑道:“小友不必如此。观君识量气度必将成大器,有福泽于天下众生。问道修行何必管出家在家,又何分沙门处士?小友之因缘果报,终不限一人得道升仙,心怀天下,智出万民,则烦恼忧乐皆难由本心。虽明识大道,毕竟不能无求无欲,为人求更苦于为己而求。”

    陆英闻言汗流浃背,自以为聪明无碍,却将世人瞧得小了。如慧远大师及天真道人等高士,所见所识又岂是自己所能比拟。

    更不知山野林泉有多少世外隐逸,与世无争,勘破天道真理,难以私心揣度。

    当下诚意静心,尽抛往日孤高,恭声道:“大师,小子无知,还请我师不弃愚钝,直言垂教。”

    慧远口宣佛号,微笑颔首,为他开解至道,讲论妙法。听得陆英心花怒放,如醍醐灌顶。二人辨析微言,阐明玄理,不觉星移斗转,已至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