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很好,既然你这么想,那就退下吧。”

    朱元璋本来还打算拿王清选当挡箭牌,提醒王氏一族注意。

    不过,想起三孙子曾经在心里说过,窝寇的失踪,可能和王家人有关。

    所以,我打算派他来杭州,特别是对王家人进行一次详细的考察,顺便了解那群匪徒的行踪。

    如果他的拳头打得太重,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警觉。

    所以,他决定低调一点。

    之前发生的事情,让群臣一头雾水。

    朱元璋回国后,朱隶就被撤掉了监军之职。

    朱隶觉得父亲在杭州应该是一无所获。

    要查郑和被绑架一案,就需要他们的帮助。

    陛下没有去杭州府,也没有派御林军,如何能够查到这件事情?

    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郑和麾下的一批狼骑兵,虽然勇猛,但是也不会有任何的收获。

    否则的话,他们应该已经派出去了。

    郑和被“黄药师”所救,很有可能只是偶然。

    朱隶在这三日里,终于尝到了什么叫监察天下的味道。

    就算是朱隶,也不敢在奉天大殿的最高处坐下,只是往上爬了几个台阶。

    这些日子里,朱隶做了一个很大的事情。

    朱隶与部分官员共同提议:改善各诸侯的地位。

    而周王与肃两人,则是在被放逐的时候,就已经提议过了。

    朱隶将此建议视为自己监朝时期的一个闪光点。

    他太清楚自己的父亲了。

    我的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皇帝和皇帝,是一家人。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失职,或者是因为心怀叵测,内部不和,又或者是因为外敌的觊觎,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才会让帝国陷入混乱,让自己陷入困境。”

    在朝臣们的眼里,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虽然没有人说出口,但这就是现实。

    而对于皇子皇孙来说,自己的父皇却是一个称职的祖父,哪怕自己做了错事,自己的父皇也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言外之意,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属于老朱的,自然要由老朱一族来瓜分。

    在册封诸侯的过程中,我父亲规定,王子一年的俸禄是十万石,王子一年的爵位是两千石。

    可朱允炆上位之后,却是铁了心要铲除异己,就连周王,也被他给盯上了。

    至于那些没有被征用的皇子,朱允炆将他们的俸禄减半。

    哪怕只有一小半,也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

    不过,这让几位皇子都很不爽。

    父皇归来后,所有的亲王和郡王,都按照朱允炆给他们定的俸禄和俸禄,没有任何改变。

    朱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可以让自己的兄弟们对自己刮目相看,也可以让皇帝看到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机遇”是为二侄朱允炆所创造的。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降薪都会被人训斥,降薪却是受人欢迎的。

    朱隶很清楚,要想稳定江山,必须要保持皇位,尤其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诸侯。

    此时提升王子的地位,必然会获得他们的真心拥戴!

    父亲之所以没有纠正朱允炆的方针,很有可能就是为了让他做这个决定。

    于是,朱隶又让司仪王清选上了一份关于提升皇子地位的折子,然后又让那些在京中的皇子们签字画押。

    朱元璋问老四,最近朝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隶立即把几份文武百官和皇子们署名的折子,递了上去。

    朱元璋见此,立即下令,将皇子与郡王的俸禄都加了上去。

    皇子的俸禄也从一年的五千斤增加到了二十万斤。

    王爷?以前一亩地只有一亩地,现在却多了一亩地。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老四的心思竟与他的三孙子不谋而合!

    三孙曾说,要解决这个亘古不变的削藩大业,要用三个法子:重金重赏,重赏清官!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一次防御!两次就不用了!

    老四要把皇子和皇子们的福利都提高一大截!

    这岂不是说,他们拿的是钱,而不是钱?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削藩!

    原本以为削藩会遭到强烈反对,但是老四却是最先提出这个要求的!

    似乎,当他执掌大权的时候,整个人都变了。

    三孙有一句话,叫做“坐在哪,坐在哪”,这话倒也没错。

    朱元璋把这份文件重新读了一遍,然后微笑着说:“这件事情做的很好,燕王!”

    朱隶兴奋无比,似乎父亲对他很是高兴,从老四变成了他的爵位。

    这是对他的最大的褒奖!

    多少年了,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真正夸奖!

    以往,人们对他的褒奖,大多来自于他的二叔朱标和二叔朱允炆。

    这两年,几乎都是对吴王朱允通的褒奖。

    总算是做对了。

    这一次,不但让太子殿下满意,也让他的父亲满意了。

    虽然有些人心中不满,但也改变不了什么。

    朱隶也用上了很正规的礼节:“皇上,我都是按照你的意思去做的。”

    朱元璋说道:“是啊,是啊,这件事情,还是你那三侄子吴王想出来的。”

    朱隶一开始还在哈哈大笑,可是当他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整个人都僵住了,他的笑声戛然而止,仿佛有一只苍蝇落在了他的身上。

    我说按照你说的去做,你倒好,说是吴王指使的?

    也就是说,我给皇子们加俸禄,就是为了满足吴王的愿望?

    我费了那么大的劲,结果到头来反而便宜了吴王?

    好气啊!

    朱隶总算明白二叔的难处了!

    一切都怪在了朱允炆身上。

    这一切,都是朱允通的功劳。

    如今,总算是让他尝到了那种滋味。

    朱允通又能如何?

    父皇,您这是在夸奖他吗?

    打下西域,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因为徐锦怀,因为平安和其他六万士兵!

    我父皇对朱允通的评价,也是匪夷所思。

    我不得不说,我们大明研究所,确实有很多厉害的东西,可是,你距离西域二十万里,哪里有什么用?

    欺人太甚!

    至于李隆景,他原本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但是现在,他却背叛了我们!

    他已经和朱允通结盟了!

    李隆景当着朱允通的面,厚颜无耻地以“隆子”相称,更是当着众人的面,把朱允通说成了仙人!

    这一定是父亲故意为之!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觉得这一幕很熟悉。

    似曾相识的场景,再次上演!

    这一次,朱隶代替了朱允炆,而吴王朱允炆却不见了踪影。

    哪怕没有吴王,朱隶也只是个陪衬而已。

    朱元璋之所以确定朱隶是对的,也是想借此来反衬一下朱允通。

    你看,你的三侄,吴王朱允炆,对你的所作所为都心知肚明!

    朱隶真的不好意思了!

    从他当上国君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计划好了这件事情,而且还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最开心的莫过于被朱允炆赶回来的周王和肃王了,他们不但得到了赦免,还得到了双倍的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