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拿着城主府下发的委任状,李有财一张胖脸瞬间就笑成了一朵菊花。“哈哈哈,老子再也不用看这帮孙子的脸色了。”

  当天,李有财就带着几位店里的伙计,领着一百多个城主府招来的泥瓦工匠,拉着十几大车的粮食出城去了。

  在青山城北边三十多里外的忘川河畔,选了一处背山靠水的荒地驻扎下来,开锅布粥。又派人拿着城主府的公文,去召集李姓难民。第一日就招来了一千多人,第二日又招来八百多人,可是精壮男子只有五百多人。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不能够从事建设活动。而其他姓氏的难民大概还有三千多人,其中精壮男子就超过了一千五百多人。

  李有财觉得自己现在是村长了,百姓就是自己财富,要是有了白银就不要铜钱了,那不是傻叉吗?于是,李有财干脆也不管什么李姓,王姓还是张姓……一股脑的都招集了过来。短短三四天的时间,忘川河畔就聚集了将近六千多人,能够参加建设的也有两千多人。

  这人多了,问题也就来了,别的不说就单单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当初李有财带来的十几大车的粮食,眼看就见了底,这可是李有财准备吃一个月的粮食,如今连六天都管不够。不过好在这时已经是初秋时节,山里的野兽,野果,水里的鱼虾也正是肥美成熟的时候。于是,李有财把难民们集合起来,把会渔猎的人分成一组,让他们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把还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分成一组,让他们上山采集野果、野菜;把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妇人、伤残者分为一组,让他们照看小孩以及捕猎活捉回来的野兽的幼崽;其余的人就是建筑屋舍和生活设施的主力了。

  三个月过去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村庄就出现在了忘川河畔。因为村长叫李有财,于是这个新建的村子就命名为李家庄了。

  相对于三个月前的风餐露宿,现在居住在李家庄的百姓生活虽然清贫了点,但是温饱问题基本上也算是解决了。或许,是大家都经历过一次背井离乡的磨难,现在李家庄里不管同姓还是异姓之间,都相处的很是融洽,很少有争执发生。

  这年冬天,天降暴雪,天地之间北风呼啸。当人们在暖和的屋子里,谈起李有财时都会不由自主的说一句:“李大善人真是一个好人!”确实如此,如果三个月前李有财没有接管难民安抚的事,凭青山城主府的办事效率,这个冬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冻死在荒野。

  转眼又是三年,经过这几年的修养,李家庄的难民们已经缓了过来。庄里多了酒楼茶馆,客栈商铺;庄外良田千倾,五谷丰茂。另外,李有财已经在一年前把自己在青山城里的家业,全数搬到李家庄里。现在,经过一年多的经营,李有财已经是李家庄的村长兼首富了。

  离开了青山城,李有财在李家庄俨然已经是一个土皇帝了。日子过得,是要多滋润有多滋润。不说别的,就说李家大院那三进三出的大宅子和李家庄几乎一大半的产业。其价值就已经超过了,在青山城多年的产业总额了。

  俗话说得好,有才不如有钱,有钱不如有权。现在,钱和权都有了,李有财也不想以前那样忙碌了。便开始为将来打算了,自己膝下人丁单薄,除了早些年原配夫人生了个傻儿子外,这些年来一个子嗣也没有,等到自己百年以后难道让一个傻子继承自己的家业。于是李有财不像青山城主三年十妾那么夸张,但几年来李有财也娶了两房美貌的小妾了。唯一不美满的是两年来任凭李有财日夜辛苦的耕耘,也只是多了两个女儿而已。

  为了让自己偌大的家业不会落入他人之手,李有财打算再纳一房小妾,来实现自己广子嗣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