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些日子,如果不下雨,太阳底下就分明热起来了。觉得立夏就好像是向春天立了字据,一口气要把春尾的日子全借到热天里头。春天那个短跑健将,就一段短短的时光,还非要跑得飞快,好像就是为了赢点花朵离场。叶啊果啊,都留于夏。

  于是词人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写下这一名句的词人叫蒋捷。南宋离乱,蒙元南下,他出生在苏州边上的宜兴。宜兴是江南陶都。陶出于土,但经名家琢磨锻炼,浴火涅槃,精工成器。蒋捷生于一个王朝的末世,在煌煌宋词名家里可能排不上第一阵营,但他的字里闪烁着光阴的风情与品性。他的成名作,首推的就是《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因为末句太过流传,他后来还得了个雅号叫“樱桃进士”。写这首词的那日,也是一个江南晚春初夏的日子。想来那太湖轻舟上的词人,也和你我如今一样,满目春瘦夏长。“夏”这个字,在古义就是“大”的意思。所以“立夏”二字的本义,就是说春天播种的作物已经直立长大。是的,花的锦帆已落,万物葱茏如潮涨,人如扁舟时光如水长东,诗人他看见那停不下来的时光。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中国自古尊天,天行四季,每逢换季,从天子到天下苍生都要依循古礼,敬天爱人,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

  《礼记》载:立夏这一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从都城的南门出,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要穿朱色的礼服,配戴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迎夏回宫,帝王要在“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窖藏的,也来自天地。帝王作为天子,在立夏之日凿冰赐给百官,是分享天赐。

  在民间,立夏这一天也是要备上隆重的筵席,尤其在江南。毕竟江南春早,万物春生夏长,四季鲜明,立夏近则春光远。所以这一日这一宴,在江南叫“饯春”。

  明媚春光曾以大好的模样相伴人间,无论天子与苍生,春色公平,旖旎于每个人的眼前。它去了,是应备酒食清欢,如送妙人儿去,算作饯行。

  古诗《立夏》中有句:“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樱笋代指春末的时令蔬果。在鱼米之乡、风物丰饶的苏州,“饯春”的餐桌上自然是要“阔气”些。所谓“立夏见三新”,三新是指“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天地。在苏州的常熟地区,尝新的食物就更为丰盛,要有“九荤十三素”。九荤为“鲫鱼、鲚鱼、咸鱼、咸蛋、螺蛳、熄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从这一桌古法的时令来看,苏州的先人们为春饯行,是赤诚的。春予我万物生,我以所获回馈春。

  时光向前,我们的活法就是一路抛弃。

  立夏的“饯春”即使在江南里、姑苏地,也正在淡忘。不过,所幸总有人家依旧在立夏日,会用喷香的葱油烹一碗时鲜蚕豆,剥两只流黄的咸鸭蛋;如果还能再染一锅乌米饭,那真是锦心绣口、吐纳春光。

  讲究,不是“不将就”,是不辜负。

  立夏——

  小麦扬花、水稻栽插、油菜近熟,年景定局。古人云:“立夏之日,春去远,夏正长。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物至此时,皆长大。”

  原来立夏,是从此长大。

  夏安。大安。

  葱油蚕豆

  【食材】

  鲜蚕豆:500克小香葱:3根

  油:适量盐:适量砂糖:少许

  【做法】

  1.新鲜蚕豆剥去豆荚,小葱洗净,分别切成葱白碎和葱绿碎备用。

  2.烧开一锅水,加入少许盐和油,水开后关火,放入蚕豆略泡2分钟后沥尽水分捞出。

  3.另起油锅,倒入适量油烧热,放入葱白碎和少量葱绿碎,小火熬出葱油。

  4.倒入蚕豆,迅速翻炒让蚕豆均匀沾满葱油,焯过水的蚕豆翻炒时间可以缩短,加入适量盐和砂糖,临出锅前将剩下的葱绿碎全部加入。

  Ray’s番外:吃蚕豆的上海阿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