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一名年长的婶子提着竹篮走过来,“这是何物?”

    舒家人过去种了几十年的田,也就是这两个月开始多和外人打交道,这种在路边摆摊卖货的事更是第一次干。面对大婶的询问,不知怎的,便是最爽利的舒伯娘一时都感觉自己不好意思张口。

    舒迎迎便主动道:“婶婶,这叫豆腐,用大豆做的。”

    “豆腐?”又一名好奇的年轻妇人走了过来,“大豆不是黄的么,怎么做出来是白的。”

    其实舒迎迎他们做出来的豆腐只是显得白,仔细看还是能看出一点黄,舒迎迎跟大婶解释那是因为做的过程加水煮,稀释了。

    大婶听不懂什么叫“稀释”,幸好舒迎迎早做了万全准备。

    她们是特意背了一罐水来的,舒迎迎划了一小块豆腐洗了洗,放入带来的干净碗中用木叉压碎。然后往里加入细葱、盐,大手笔地往里倒了一点买来的胡麻油,搅拌搅拌后,递给大婶和妇人一双筷子。

    “婶婶、阿姐,这豆腐是熟的,买来便能吃,不过没什么味道,烹制调味过后更美味。”

    舒迎迎说着,自己先用筷子吃了一大口,然后示意两人尝尝。

    一点小葱和豆腐,这做法看似简单,但有胡麻油就不算简单了。大婶和妇人闻着胡麻油的香味,又见碧绿的小葱和豆腐混在一起,看起来煞是清凉,犹豫一下后,便纷纷举筷尝了一点。

    豆腐微凉,细腻嫩滑,齿间能吃出明显的豆香味儿。

    大婶和妇人细细品着,没忍住又尝了一口。

    大婶想着家中的老婆母每年苦夏,一到夏日身子便十分不爽利,胃口欠佳。这拌豆腐滋味与口感都不错,如是想着,大婶便问,“这豆腐怎么卖的?”

    “两文一块。”舒迎迎说。

    豆腐沿着豆腐箱的压痕均匀划开,每块重量基本相等,一块一斤出头。

    这价格对大婶来说不算贵,便爽快道:“那给我来一块。”

    “好嘞。”舒迎迎笑着应道。

    她让开位置,让金荷来打包豆腐。

    豆腐的打包材料是昨日从山上采摘的无毒树叶,洗干净又在阴凉地方敞干,比一个成年男子的巴掌还大,取两片包下一块豆腐绰绰有余。

    再用十字交叉法缠上两根泡过水同样洗干净的结实草藤,一块豆腐就打包完毕,可以提着走了。

    趁着金荷打包的功夫,舒迎迎则继续招呼大婶和妇人:“豆腐做法不少,具体都如何烹制,两位可以看看这边的画板。”

    两人明显不识字,舒迎迎按着图画步骤,给她们把每种做法都念了一遍。

    大婶来了兴趣,“你再给我说说那鱼头豆腐汤怎么做,还有那什么婆豆腐。”

    舒迎迎便又耐心讲了两遍,直到大婶点头表示都记住。

    “没记住也无妨。”舒迎迎笑道,“以后我们每日都会来镇上卖豆腐,到时候婶婶再来问便是。”

    舒迎迎说话办事耐心又妥帖,大婶对着舒家人直夸舒迎迎聪明伶俐,心巧嘴乖。

    原本在旁还有些犹豫要不要买豆腐的妇人这下也表示她要买一块豆腐,然后让舒迎迎也再给她讲讲那咸蛋黄烩豆腐的做法。

    等大婶和妇人都提着豆腐满意离开,舒迎迎将赚来的四文钱交给负责收钱的舒伯娘。

    众人齐齐看向那四文钱。

    “这就卖出去了……”

    “好像也不是很难。”

    卖东西这种事只要放得下脸面勇敢张口招呼,本来就没那么难。

    之后,再有人上来问,舒伯娘几个便学着舒迎迎那样,试着主动招呼客人。在成功卖掉几块豆腐后,几人渐渐自在起来。

    因为之前舒大伯几人各村跑着给人装水车,来镇上赶集的不少人都认出了他们,便主动上来招呼。

    见舒家人在卖什么豆腐,好奇地问了问后,有的人舍不得钱,便说几句好听话祝他们生意兴隆,也有人欢喜捧场,掏钱买了一块说回去尝个鲜。

    豆腐摊子前人一多,自然就吸引了好奇的人。尝过小葱拌豆腐或是听过舒迎迎讲解其他烹制方法的人,大多都买了一块豆腐。

    只用了一个多时辰,他们带来的豆腐就全卖光了。

    豆腐一共三十多斤,除去推销用掉的,他们刚好卖了六十文钱,只算十斤豆子的成本,最后赚了四十文钱。

    一大群人就赚这么点,看着实在太少了,可除去赶路的时间,这只是十斤豆子以及众人忙活了两个多时辰的收益。而且人虽多,但舒大伯他们都只是跟来看的,整个过程忙活的都是几个女眷。

    这么短的时间赚四十文,不算舒迎迎,女眷们每人得十文。一个壮年汉子就是出去给人扛大包,一天下来也才得二三十文呢,算下来她们要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