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舒迎迎终于把谷风车和脚踩脱粒机捣鼓出来了。

    这两样农具在前世乡村十分普及,谷风车只要是家里种田的,几乎都有一架。最开始是木制手摇的,后来发展到电动的。

    脱粒机也是,在一些联合收割机到达不了的地区,一直都是靠人工收割,抬着机器去田里脱粒。

    此世农业科技更加落后,在几十年前铁器还没那么普及的时候,庄稼人收割稻、麦,基本都是用石斧石刀,甚至直接用手拔,十分原始的刀耕火种。

    如今就算收割容易了些,但脱粒还是要么用连枷拍打,要么用蛮劲儿掼摔。连湾村普遍就用的掼摔,过去那些年,每到芒种和秋收,田里便会传来此起彼伏的摔打声,从白日响至黑夜。

    收回去的粮食再用飏篮一下下将杂物灰尘吹掉,整个过程都费时费力。

    所以在试过这两样农具的用法后,舒正知道它们会和水车一样大受欢迎。

    不过这两样做起来也不简单,脱粒机的框架看似简易,但其中涉及齿轮和滚齿,和谷风车一样,完成一架便是舒正这个熟练木工也要花上几天时间。眼看秋收就在一个多月后,凭他一个人,这么点时间做不了几架。

    于是舒正生出一个想法:他想多找些木工,多做些出来,这样到时候既可以方便周边更多的乡人,他们也能多赚一些钱。

    舒迎迎很赞同他这个想法,这就相当于组建一个加工厂,到时候人多了直接分工,组成流水线,可以大大提升众人的制作效率。

    舒正本来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经过舒迎迎这么一番建议后,愈发觉得可行。

    至于大量生产后能不能卖出,且不说舒迎迎几个,这个问题便是连年纪最小的舒涛都不担心。

    说好便做。

    舒正先是去找了之前跟着他一起四处做木制水车的赵家师兄弟,将新农具的事简单地跟两人说了一下,并希望两人能帮着找一些靠谱的木工,人数不限,三天后带着人去镇上的舒家豆腐摊找他。

    兄弟俩一听,就知道舒正这回是要干大事了,心里也跟着火热。之前舒正就带着他们赚了不少钱,这次估计更不会少。兄弟俩拍着胸脯让舒正放心,一定尽可能地帮他多找人。

    然后舒正思量一番,准备在老大房和老二房里面挑几个聪明伶俐的年轻人做木工学徒,这件事就交给舒爷爷这个族长去办了。

    被通知到的年轻族人纷纷摩拳擦掌。

    舒正预计的人数不少,忙碌起来需要的场地不小,村里找不到合适的,只能到镇上去租房。

    舒迎迎跟着一起去了镇上。

    他们去的稍晚,舒四叔已经在豆腐摊子前忙碌了,摊前围着好几个人,正排队买豆腐。

    镇上就这么一个豆腐摊子,每日买的人都不少。

    这些人此时就在闲聊,这个人说他喜欢喝鱼头豆腐汤,简直能把人舌头都鲜掉;那个人说他就喜欢那麻婆豆腐,嘿,用来拌米饭,好吃到上天;又有人说他还是最喜欢那家常豆腐,两面煎得焦一些,口感佳,滋味香;还有人说,那用咸鸭蛋黄做的烩豆腐才叫好吃!

    众人各说各的,都觉得自己说的豆腐菜滋味最好。争论声太大,吸引了一些尚不知道豆腐为何物的人,便也馋了,摸出两文钱说给他也来一块,然后立即被旁边的人挥手驱赶,去去去,没看大家都排队呢。

    舒四叔笑眯眯听着,熟练地打包收钱。在他身侧新挂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聘木工”。

    这是舒迎迎写的,现在的人什么都讲究一个家传饭碗,有时候几个村都不一定有一个木工。匠人少见,便是请了赵姓兄弟帮忙,也不一定能找出多少人来。镇上人来人往,更利于信息传播。

    便如现在,就有人在买豆腐的时候会顺嘴一问那牌子,得到回答后又问聘木工做什么。

    舒四叔早被叮嘱过,此时便稍微解释,重点放在关于木工的薪资待遇上,以及一旦被聘用就包吃包住等。

    如此问的人多了,还真有人说自己认识某某木工,如今没活整日在家下田拔草,等回去后就把这个消息告知对方云云。

    舒四叔自然连连说好。

    舒迎迎几个没在豆腐摊前多待,看了一会儿便去找镇上牙郎,询问有无合适的房子租赁。

    以舒家如今财力,便是在镇上买几座房子也绰绰有余,不过所有人都觉得没必要。舒正他们是觉得那些钱都是意外之财,没法靠着过一辈子,他们都是农家人,还是本分赚钱生活为好。

    至于舒迎迎,她知道舒湛明年准备参加院试,若考中秀才,则要入县城官学。所以不如把钱省下来,到时候在县里买房,也方便舒湛读书。

    牙郎提供了好几座房子,舒迎迎他们看了一上午房,最后租下一栋两进的宅院。

    这宅院是几座房中最显破烂的,不过那也是青砖瓦房,比村中房屋好了太多倍。而且主要是够大,不光能住人,还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来存放木材和做好的农具。

    房子就顶上瓦片需要稍微翻补,打扫打扫就能入住,没别的问题,舒正付钱租了两个月。

    房子租好,余下就是继续招人,收木材。

    赵家兄弟带了三个木工来找舒正,还带上了彼此的徒弟,加起来十人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