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大明五年,开始安定。

    待到大明步入正轨,朱元璋这才有空闲出来,开始巡视自己一手缔造的大明江山。

    朱元璋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平民为主的君王,他本人也是贫寒之人,对平民的生活更加关注。

    他知道这里的人都是勤劳仁慈的,只要不是被逼到绝境,什么都能忍,所以他在建国之后,也做了不少有利于子民休息的事情,现在也是时候自己过去看一看了。

    朱元璋一边说着,一边对着身边的人说道:

    “让他过来,跟我们走一趟。”

    身为一国之君,他当然要把标拿出来,让他见识一下真正的社会。

    到了临行前,十来岁的小皇帝朱棣,也要跟着一起去,朱元璋一高兴,就把他也一起带走了。

    因为是新朝,所以朱元璋并没有离开很久,而是在京郊的一个小村庄里转了一圈,然后就回家了。

    然而,就在他们刚刚坐下休息的时候,就听到了这句话。

    “今日周公子可曾到过?我是从隔壁县赶来的,有个问题要向周先生讨教。”

    街道上,有几个穿着破烂衣服,皮肤黝黑发黄的老人,正在向一个人打听情况,一看就是贫农。

    “周先生”之名一出,朱元璋等人顿时发现街上所有的路人和商贩都停了下来,热情地打着招呼:

    “他来了,他来了。”

    “你快走吧,我的故事也快结束了。”

    朱元璋原本还在旁边偷偷摸摸的,看到这一幕,顿时来了兴趣,对着路过的行人问道:

    “你们说的那位周公子,到底是谁?在本地很有名气?”

    那人一开始还有点不耐烦,但一听对方要找的是“周先生”这个名字,立刻赔笑道:

    “你们不是本地人吗,这位周先生,三年前就来到了我们县城,因为他帮了我们不少忙,大家都叫他一声‘先生’。

    朱元璋和朱标一听说这位大贤者,眼睛都亮了起来,现在国家百废待兴,他们需要的就是人才。

    只是这几年战火连绵,人才济济,朱元璋和朱标两个人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发愁,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人选。

    朱棣却是一脸的无所谓,冷笑一声:

    “哪里有大贤者,在这个偏僻之地,只怕一个不识字的人就能把自己说成是大贤者。”

    朱棣的话音刚落,街道上所有关注此事的百姓都投来了愤怒的目光,那个被拖走的路人更是愤怒地一挥衣袖,对着朱棣吼了起来:

    “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别胡说八道!”

    朱棣气不打一处来,堂堂皇室子弟,竟然被一个凡夫俗子如此羞辱,他勃然大怒,想要给这个凡夫俗子一个下马威。

    哪知道大街上的老百姓更生气,一听说周老爷子被人污蔑了,都一窝蜂地涌上来。

    一旁的朱标看到这一幕,立刻一把将朱棣拽了回来,身后几个护卫也一脸警惕。

    朱元璋骂了朱棣道:“这是怎么回事?”

    “这算哪门子的破地方,你老子就是从破地方爬上来的。你祖上十八代,都是乡下人,你凭什么看不起我?”

    自己的儿子还没长大,这一次也算是给他一个教训。

    好在周围的人并没有要对他做什么的意思,反而开始争辩起来。

    “周先生很有办法,前几年有个村子,村子里有好几户猪都不吃饭,主人也就当是天热了,幸亏周先生从村子里经过,发现了,才告诉他们,这是一场瘟疫。”

    “对对对,都是咱们村里的事儿。要不是周老爷子给我们出了主意,还给我们做了一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措施,当年我们村子里的猪,怕是都要死光了,每个人都要吃大亏。”

    一名年轻人上前一步,不甘心地盯着他:

    “除此之外,周先生还知道不少关于田地的事情。他还教导我们怎样种植肥料,怎样培育庄稼,怎样控制害虫,我们几个人,就是上了一次课,就是上一次,我们几个人,就是因为上了周老师的课,才让我们几个人的田地,收获了不少好东西!”

    “是啊,周老师不仅免费传授了我们如何培育骨灰,如何培育肥料,甚至还通过所谓的讲座,教会了我们如何使用肥料。他虽然过得很穷,但也不会要我们的银子。”

    朱元璋一开始只是觉得奇怪,虽然不喜欢朱棣的说法,却也觉得很有道理。

    他连对方的面都没有见到,也不清楚这个所谓的“周先生”究竟是什么水平。

    现在听到这些人的话,看到他们对周老师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朱元璋挺起胸膛,面容肃穆。

    “是吗?这周大人,当真是才华横溢,见多识广?”

    一位妇人说道:“我们村子里有个孩子,因为吃饭被呛到,被周老师救了,后来周老师把他的医术免费送到了医院。只要是来学习的人,都要免费传授。”

    “是啊是啊,那个什么海王急救术,听起来有点别扭,不过我们还是用周先生的名字吧,周成急救术。”

    几个人说着说着就来劲了,将周老师吹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天神。